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已“满月”。最新数据显示,截至4月9日,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145万吨,累计成交额1.17亿元。专家表示,随着新的CCER的登记和碳市场主体的逐步丰富,预计全国CCER交易市场的活跃度将显著提升,成为市场化开展碳减排相关资产交易的重要场所,CCER市场的交易规模也会逐步扩大。
研究中心模型计算得出,2025年4月全国碳排放配额(CEA)的买入价格预期为84.91元/吨,卖出价格预期为89.19元/吨,中间价为87.05元/吨;买入价格指数为212.27,下跌2.00%;卖出价格指数为201.24,下跌1.77%;中间价格指数为206.47,下跌1.89%。
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“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”。近期,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完成登记,标志着全国碳市场建设又向前迈出重要一步。
新西兰今年的首次碳竞价以失败告终,未能吸引到任何投标,导致150万个配额未售出。
受春节假期影响,2月全国碳市场交易活跃度下降,交易节奏放缓。政策文件提出丰富碳金融产品和支持碳市场建设。2月,地方碳市场成交量及成交金额继续走低。天津碳市场扩大覆盖范围,调整工业和航空(机场)行业企业纳入标准(年碳排放由2万吨以上调整为1万吨以上),并新增货运港口行业、水上及航空货物运输行业。
首批CCER正式签发,自愿碳市场建设取得重要实质进展。多位业内人士表示,首批项目签发了近1000万吨的CCER,市场价值已超8亿元。这意味着CCER重启之后,市面上有了新的CCER减排量可用于交易,标志着CCER交易进入了实质性阶段,为市场的活跃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。
碳排放权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工具,在推动企业降碳、促进绿色技术创新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。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(简称:全国碳市场)于2021年7月正式启动交易,截至2024年,累计配额成交量达6.3亿吨、成交额超430亿元。目前,以碳交易为核心的碳定价机制逐步形成,全国碳市场已成为我国落实“双碳”战略目标的主要政策工具。
2025年2月28日,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公布了2025年3月复旦碳价指数结果。研究中心模型计算得出,2025年3月全国碳市场履约使用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(CCER)的买入价格预期为82.93元/吨,卖出价格预期为86.25元/吨,中间价为84.59元/吨;买入价格指数为208.46,下跌5.47%;卖出价格指数为207.48,下跌3.77%;中间价格指数为207.96,下跌4.61%。
2025年广东碳市场将迎来配额分配与行业管控体系的深度调整。碳排放配额发放整体呈现“盈亏平衡、略微宽松”态势,钢铁、水泥行业将退出地方市场转入全国碳市场履约,纺织行业则首次纳入强制管控范围,标志着区域碳市场与全国碳市场的衔接迈入新阶段。
碳排放权交易,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工具。最新数据和实证表明,碳市场的减排效果明显。截至2024年,全球共有36个碳交易体系正在运行,另有22个正在开发或考虑设计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覆盖全球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和58%的GDP ,管控约100亿吨的温室气体排放,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 18% 。2007年以来,全球碳市场累计收入超过3000亿美元,极大地支持了减排投资和绿色低碳转型。